1.试顶和地下综合管廊模具地下综合管廊模具起动
顶进试验的目的是继续检查顶进设备是否能正常工作,顶进力是否均匀,底板、后桩及地下综合管廊模具是否异常,并将地下综合管廊模具与工作坑底板分开。
顶进试验时,油泵每升一次压力后逐渐稳定10min,检查设备、滑板及后背梁等是否有裂缝。
2.地下综合管廊模具顶进
顶进过程为:当前方弯角处开挖完成一个顶进行程后,启动高压油泵,使千斤顶产生顶力,然后借助后桩反力,通过传力设备推动地下综合管廊模具向前移动。地下综合管廊模具向前移动后,恢复千斤顶,然后在空档位置加装传动柱,等待下一次开镐。这个循环不断往复,直到地下综合管廊模具就位。顶进时注意以下几点。
(1)地下综合管廊模具启动后,开始为空顶,不切土,但此时要控制好地下综合管廊模具顶进的方向,切忌大意,以免产生较大的偏差,难于校正。
(2)地下综合管廊模具沿正确的方向埋设后,在地下综合管廊模具埋设入土1/2长度之前,是顶管定型阶段,此时要严格控制中线偏移和水平高差,勤于观测并及时调整。
(3)当地下综合管廊模具埋设入土超过长度的1/2后,孔道已基本形成,除继续掌握水平外,偏差校正摆动要保持很小。注意防止地下综合管廊模具“扎头”,地下综合管廊模具底板需要用土顶起。
(4)为减少传立柱自由长度和增加稳定性,每隔3m在锚梁处设置压梁,压梁采用工字钢,并与预埋在底板中的扣件连接。
(5)为保证现有线路的安全,地下综合管廊模具顶进时应采用少挖多顶的方法,每次挖进长度应控制在30~40cm。
(6)顶进时,应经常观察并记录顶进中心线、标高、油表读数、顶进次数、顶进力、顶进时间和顶进距离,以便分析,为下次掘进顶进时采取纠正措施提供依据。
2.4.3顶进挖土
地下综合管廊模具内部挖土采用人工开挖。挖土操作如下。
(1)每次挖土进程控制在30~40cm。开挖面宽度高度比地下综合管廊模具轮廓小10cm,以保证挖土方向控制顶进方向。
(2)开挖边坡不大于1∶0.8,自下而上开挖,严禁挖洞取土。
(3)不开挖时,应在地下综合管廊模具底部预留出比地下综合管廊模具厚度高出5~10cm的土层,以便底板能吃土并被顶进,减少“扎头”。
(4)挖土应在列车通行间隔时间内进行,当有列车通过时,必须停止挖土,人员离开工作面。发现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无法将地下综合管廊模具顶进时,也应立即停止挖土。
(5)挖土工作应与观测工作密切配合,根据偏差分析确定开挖方法。
2.4.4弃土运输
弃土采用垂直运输方式,人工挖土采用斗车运送至后背墙位置,人工采用小型卷扬机将弃土提升至地表,小型运输车辆运送至指定位置。
2.5翼墙施工
地下综合管廊模具顶进到位后,立即进行地下综合管廊模具两侧翼墙施工,翼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结束后,对翼墙后部进行填土和夯实。
2.6架空方案比选
方案一:采用手动走轨穿越方法,三脚架到位的方式。此方法适用于轨道较少的铁路断面线的地方。但缺点是施工量大,且施工时要严格控制走轨的前进方向,施工时间较长,要多次封锁途经的铁路线,进度慢,对铁路的交通运输影响较大。
方案二:手动滑移施工,三脚架到位方式。适用于铁路区段内地形平坦、车站轨道较少的线路。缺点是需要施工人员多,施工量大,施工时间长,多次封锁,进度慢,对铁路交通运输影响大。
方案三:起重机直接吊装到位。优点是需要的施工人员少,能在封锁点内完成较多的吊装工作量,成本少,对铁路的交通运输影响也小。缺点是不适合在站内有软接触系统横跨区段施工。
方案四:用铁路列出吊装。优点是适用于铁路内的任何区段。缺点是施工成本高。
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选用方案三,该方案施工成本低,对铁路运输影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