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装配式综合管廊模具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环节至关重要,其质量优劣直接关乎整个管廊结构的稳定性与耐久性。以下为该环节详细且严谨的操作要点:
一、浇筑前的准备工作
在正式启动装配式综合管廊模具的混凝土浇筑工序之前,必须对即将使用的混凝土进行严格细致的质量检查。重点聚焦于混凝土的和易性以及坍落度两项关键指标。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能够确保在浇筑过程中均匀流动、填充密实各个角落,而合适的坍落度则是保障混凝土施工可操作性的基础,二者均需精准符合设计与施工规范要求,如有偏差应及时调整或退场处理,绝不让不合格混凝土进入浇筑流程。
二、分层浇筑原则
混凝土浇筑需严格遵循科学的分层策略。应依据结构设计与施工方案确定合理的铺筑厚度,按照既定顺序与方向有条不紊地逐层推进。尤为关键的是,必须确保下层混凝土尚处于初凝阶段之前,及时完成上层混凝土的浇筑作业,以此保障各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紧密、牢固的整体连接,避免出现冷缝等质量缺陷。倘若上下层混凝土需要同时浇筑,那么上层与下层之间的浇筑距离务必精准控制在 1.5 m 以上,为混凝土的均匀分布与振捣密实创造有利条件。
三、振捣操作要点
当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对装配式综合管廊模具内的混凝土进行振捣作业时,需严格把控每层混凝土的浇筑厚度,不宜超过 30 cm。振捣过程中,振捣器应垂直、匀速插入混凝土,快插慢拔,按照一定的振捣间距依次振捣,确保混凝土中的气泡能够充分排出,各组成材料均匀混合。对每一振捣位置,操作人员必须全神贯注,持续振捣至混凝土呈现泛浆状态,且不再冒出气泡为止,以此确保混凝土内部达到密实无空洞的高质量标准。
四、防止混凝土离析措施
自高处向模板内倾卸混凝土时,为有效防止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需严格执行以下防护要求:
若选择从高处直接倾卸混凝土,其自由倾落高度务必谨慎控制,一般情况下不得超过 2 m,且整个倾卸过程应以不发生离析为基本原则,密切观察混凝土下落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并调整倾卸方式。
当混凝土倾落高度超过 2 m 这一临界值时,必须借助串筒和溜管等专业辅助设施引导混凝土下落。这些设施能够有效缓冲混凝土的下落速度,使其均匀、平稳地进入模板内,避免因落差过大导致骨料与砂浆分离。
在串筒出料口下方,混凝土堆积高度同样需要精准把控,不得超过 1 m。过高的堆积不仅容易造成局部压力过大引发模板变形,还会阻碍混凝土的均匀分布,增加离析风险。
五、浇筑过程中的巡查维护
混凝土的浇筑作业应当连续、顺畅地进行,中途尽量避免无故停顿。在整个浇筑期间,施工方务必派遣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专人对支架、模板等关键部位进行定时巡查。一旦察觉支架出现松动迹象、模板发生变形扭曲或者存在漏浆漏洞等异常情况,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紧急处理。及时加固松动的支架,修复变形的模板,封堵漏浆部位,确保浇筑过程不受干扰,混凝土能够在稳定、可靠的模具环境中成型。
六、浇筑后的表面处理
混凝土浇筑工作圆满结束后,对混凝土外露部分的后续处理不容小觑。应趁着混凝土尚未完全凝固之际,及时使用工具进行修整、抹平操作,使外露表面平整光滑,符合外观质量要求。待混凝土初步定浆之后,再次进行二次收浆作业,进一步消除表面细微裂缝隐患,有效防止因混凝土收缩而引发的裂缝问题,提升管廊结构的耐久性与防水性能。
七、监理旁站监督
在混凝土浇筑全过程中,监理单位肩负重任,必须安排专业监理人员进行全程旁站监督。监理人员需全神贯注,细致观察每一个施工细节,如实做好旁站记录,包括混凝土的供应情况、浇筑时间、振捣操作、异常问题处理等关键信息。同时,为确保混凝土质量的可追溯性与可靠性,监理人员还需在现场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制取混凝土试件,妥善封存并做好标识,以便后续进行抽样检查,用数据说话,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只有严格遵循上述装配式综合管廊模具混凝土浇筑的各项要点,各方协同发力,才能确保管廊混凝土浇筑质量达到高标准,为整个装配式综合管廊工程的顺利竣工与长期稳定运行奠定坚实基础。